開年綠色金融向好 政策紅利給力
2021-09-15
作者:
瀏覽量: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我國對國際社會作出的莊嚴承諾,也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變革。很多業內人士把剛剛過去的2021年視為綠色金融崛起“元年”。事實上,在前期政策催化下,今年綠色金融發展呈現向好態勢,投融資熱度明顯升溫。
本報記者注意到,綠色金融理念的誕生與發展經歷了一個較為漫長的過程。人類的工業文明使社會生產力有了大的飛躍,也使日益惡化的環境問題越發凸顯。環保及社會責任主題的公眾運動盛行一時,也逐漸影響到商業行為與決策。從近年來政策端來看,釋放積極信號,打出“組合拳”更是其重要特點。例如,國務院于去年10月發布的《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特別指出,在開展綠色經貿、技術與金融合作中,要深化綠色金融國際合作,積極參與碳定價機制和綠色金融標準體系國際宏觀協調,與有關各方共同推動綠色低碳轉型;中國人民銀行依托多個國家級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積極推廣試用《綠色金融術語》《綠色債券信用評級規范(試行)》等綠色金融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及時總結經驗,為完善綠色金融標準、發揮標準賦能國內經濟社會綠色低碳發展提供堅實基礎;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日前發布《關于完善能源綠色低碳轉型體制機制和政策措施的意見》,對推進能源綠色低碳轉型工作作出詳細部署等。
與此同時,中國國內機構投資者在監管部門的指導下,正開始積極探索ESG(環境、社會與治理)投資,逐步開展了相關能力建設,國內資管機構的ESG投資實踐顯著增加。另外,綠色基金與ESG產品的蓬勃發展也正在推動相關行業的綠色轉型。
中央財經大學綠色金融研究院副院長施懿宸教授在接受《中國貿易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對于企業而言,ESG的主要作用是衡量企業的可持續性、信用品質和風險管理能力。短期來看ESG可能會給企業帶來一定的成本投入,因為應用ESG理念意味著標準的規范和提高;但長遠來看,隨著監管和市場對ESG的需求趨于主流化,未來企業很可能需要在短期內投入大量成本來響應監管和市場的需求,所需投入將遠大于企業早期的投入。
“此外,忽視ESG帶來的風險也可能在未來給企業帶來更高額的風險成本。簡而言之,越早開展ESG實踐的企業越能長期可持續地在市場中獲利并在后期投入相對少的成本。”施懿宸強調。
據記者觀察,與傳統投資評價機制相比,ESG更多考察的是企業基本面外的其他因素。這是一種期望在長期中帶來更高投資回報率的新興投資策略。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球已有超過30個經濟體要求企業披露ESG信息,包括美國、日本、歐盟國家、印度、巴西、韓國等。部分國家和地區的交易所適時推出ESG信息披露標準和相關指引,也有一些交易所實施強制ESG信息披露制度。
與此同時,綠色金融理念也因為全球氣候與環境問題逐步發展、加快傳播,并于2016年在杭州G20峰會上被作為重要議題提出。該理念也在當時得到了全球各國尤其是中國官方的大力推動。2016年8月,中國人民銀行、財政部等七部委聯合印發了《關于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指導意見》,提出支持和鼓勵綠色投融資的一系列激勵措施。2018年11月,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正式發布了《綠色投資指引(試行)》,要求基金管理人每年開展一次綠色投資情況自評估,并將自評估報告及《基金管理人綠色投資自評表》報送至中基協。自此以后,綠色投資成為中基協和整個基金行業非常關注的話題。
從今年開年陸續出爐的數據來看,綠色債券在首月發行提速。中誠信研報統計顯示,2022年1月新發行綠色債券40只,發行規模合計692.92億元,其中,11只為碳中和債券,規模143.19億元。整體來看,今年1月的綠色債券發行量為去年同期的4倍多,發行規模約為7倍多。1月綠色債券占債券市場整體規模的3.65%,相比較2021年全年2.05%有明顯增長。此外,碳減排支持工具資金密集落地,首只零碳科技投資基金也在年初成立。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更多社會資本也在積極通過多種方式介入綠色金融投融資。2月8日,阿里巴巴集團披露的《2021可持續發展債券(一周年報告)》顯示,此前阿里巴巴集團發行為期20年的可持續發展債券,所得款項凈額約9.87億美元。目前,該資金已全部用以支持12個ESG相關項目,覆蓋了能源效益、綠色建筑等領域。
事實上,當前我國企業推動綠色金融發展的力量整體上相對較弱,但往往規模越大、發展越完善的行業頭部企業會更重視自身綠色發展、ESG可持續發展。
“這說明當企業發展到一定規模以后,要想從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實現自身長期可持續發展,必須要重視綠色低碳轉型和可持續能力建設。”施懿宸認為,對企業來說,ESG表現良好能為企業和投資者及利益相關方創建信任,在市場面臨負面沖擊時抵御信任危機。